孔子:在命運面前才懂人有多脆弱,阻止不了誰離開我

--

— 【哲學家的死亡筆記本】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教育思想家,為儒家學派創始人。

說到孔子對死亡的看法,多數人的腦中便會浮現「未知生,焉知死」。而孔子當時之所以會想到這句話,便是為了回應有勇無謀的子路。孔子希望子路能先通透了解人生在世時的一切,在此之前,「死」便無需提及。

-

▎ 與其鑽研不確定,不如面對現實

承上所述,「死」相較於「生」更虛無飄渺,因此對孔子而言,我們不需要花時間思考未知的事,這些都僅是不切實際的猜測而已。比起如何面對死,孔子更希望人們著重於眼前正面對的現世。像是在《說苑》之中所提及,當子貢問孔子,人過世以後是否還有意識,孔子便不願意回答,因為他認為,無論答案是有或無,後面所引申的答覆都有可能使人們為了追求而忽略當下所該面對的本分 — 好好活著。

孔子認為,只要人還有意識,就不要浪費任何一刻,應該努力追求自我價值才算圓滿。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子貢想要逃避世事時,會得到孔子的否定,進而讓子貢脫口而出「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吧!看來,積極生活,將人生劃下完美的句點才稱得上「安息」。

▎ 你說你,想要逃,命中註定要落腳

除了執著於「生」、「死」之間,在孔子平時的作為中,也可以發現他十分注重「天意」,這也就是他口中所謂「知天命」的展現。這在孔子周遊列國至匡城的故事中便可得知。他因為被誤認為前陣子入城迫害當地居民的人,因此差點受當地居民殺害。他便說道,雖然文王已經去世了,但文化這樣東西還是存在。若是他今天就這麼死去,那麼大家就無法接觸到文化,很可惜,但也可能是上天的意思。不過,如過當地人毀滅他未成,那他便更確定傳承文化是上天賦予他的使命了。

從上述的故事中,除了看出孔子的自信,也可得知孔子對死亡觀的兩個看法。首先,以天意觀之,對孔子而言,人一生中的一切過程皆是無法改變的,我們只能當作是上天的使命收下。再者,文化不因文王去世而消滅,正所謂其「生命結束,大我不會消失」的概念。也就是說,文化之於文王就像一個精神象徵。生命是短暫的,意念卻是永恆的。因此面對死亡,孔子是抱以無所畏懼的態度。「死」不是沒有分量,他只是勇敢面對罷了!

看到最後一個觀點,我想一定有不少人會立即連結到西洋哲學的「心物二元論」吧!簡單地比喻,心物二元論者可以稱為相信世上存在鬼神的人,他們認為心靈與肉體是可以分開的,靈魂不會隨著生命的結束而消滅。而這樣比喻又可以連結到宗教的死生輪迴,正是因為靈魂不滅,生命才得以不一樣的形式經歷生死吧!看來,思想實為一個無空間與時間限制的討論話題呢!

(文:嚕嚕)

--

--

Eureka 政大哲學營

✦第六屆Eureka政大哲學營✦𝘿𝘼𝙏𝙀 2024/01/30 ➜ 2024/02/02【在人文領域被忽視和邊緣化的時代下,我們該如何意識到社會無形的宰制力量,並從體制中找到自我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