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與虛無:艾克哈特大師的頂級理解

上帝與虛無:艾克哈特大師的頂級理解

艾克哈特是誰?

艾克哈特大師(Meister Eckhart),本名艾克哈特·馮·霍赫海姆(Eckhart von Hochheim),或稱約翰尼斯·艾克哈特(Johannes Eckhart)。他在中世紀神學中提出的概念在當時是屬於創新、超越時代的,但也是因為這樣所以被教會官方視為異端,甚至被羅馬教廷審判為異端並在同年死去。不過他生前並未真正受到教會的最終審判,而是據說在審判前就染病死亡。但沒有人知道他死後的埋葬地點,也沒有死亡紀錄。

艾克哈特的異端思想


艾克哈特認為世界所發生的一切本質是一種所謂的環圈。平常我們對於神的理解是從無中創造萬物的絕對的「有」,但艾克哈特認為「有」並非神的本質,神在自身的神性中只能以「絕對的無」來表徵祂。神將自己之像投射於自己面前「流出」,是一種自我認識,並非憑空創造出世界,而是在自身當中透過認識自己而有了完美的世界。同時,人的最重要目標就是「認識」神,這個「認識」是指將「存在與認識對象同一」的認識。此認識過程可被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階段是「差別」、 第二個階段是「相似」、第三個階段則是「同一」、最後一個階段為「突破」。

第一階段:差別 中,上帝為「全有」,但除了上帝以外的萬物則為「純粹地無」。而到了 第二階段:相似 後,人開始發現內在有著一種「神之像」,由此而脫離了個體的存在趨向普遍的存在。第三階段:同一,此時上帝已經不是自身之外的對象,已在人的內心和自身完全合一。但只跟上帝合一是不夠的,雖然拋棄一切但卻未拋棄上帝,在此時,上帝還是即為一切,因此事實上就等於什麼也未拋棄。因此,在 最後一個階段:超越 中,連上帝都應當被捨棄,人應當毫無所求,甚至無所求於上帝。此超脫的結果最終就是超越了上帝。

當人們藉由認識活動,發現了存在自身的「神之像」後,同時也開始將包含於內在聖靈中的「絕對之無」喚醒了,而之後便開始了往神的回歸之途。在最後一個階段的「突破」中,靈魂朝向神的方向自我突破,同時靈魂也被神性所突破;在此雙向的突破中,達到了神的本質「絕對之無」,也就真正地回歸、成為自己自身。在四個階段中,「」 一開始作為神性的種子處於人的心靈當中,隨著「無」的不斷擴張,最後打破自我意識,成為徹底的絕對無。但「絕對之無」不是與神相對立的東西,而是一開始同時也存在於人的內在的。因此最後當人與神成為同一時,此絕對的無同時作為絕對的生,同時,神的絕對之無對人格性的靈魂來說是絕對的死亡,但因為神是萬有的永恆存在,所以也是絕對的生。也就是說,以作為一切萬物的根源「絕對之無」來看,不僅是人,甚至連神都是一樣的。

人與神居然一樣嗎?


也是因為這種將上帝與人視為一體,甚至以上帝為絕對之無來看,他的思想大大的違背當時基督教一神論的教義,艾克哈特才被教廷所撻伐。艾克哈特認為在神之外,無物存在,神不在本身之外「創造」萬物,而萬物在神裡面「找到、接受及擁有」存在。但是神的單一性與萬物的多樣性之間,又有無限的差異。若不強調此一差異,就會受到泛神論的指摘,但只要清楚表示神與萬物之間有「差異」,就可以免去泛神論的嫌疑。所以艾克哈特用了二律背反來說明他的理念,他說:「萬物在神之內,因為離開了神,萬物無法存在。」同時指出:「萬物在神之外,因為單一的神與多樣的萬物在本質上完全相反。」

艾克哈特也以此指明了,雖然神在萬物之中,但並不等同於萬物即是神。此外,艾克哈特所宣揚的神人合一體驗,不是光靠靜坐冥想就可以達成的,而是需要嚴格的修行功夫,簡單來說,就是棄絕自我在身心方面的執著。在這兩層保險下,艾克哈特試圖為自己的無神論做出辯護。

最終,艾克哈特雖然逃過了異端的審判,卻仍然沒躲過死亡的結局,回歸到絕對之無當中了。

撰文|賴聖紘

製圖|余名卉

編輯|馮心葦(文)、吳怡蒨(圖)

參考資料:

  1. 陳德光,2005,〈「我是所是」—艾克哈特論存有與本地化意義〉《輔仁宗教研究 第十二期》第 53 - 71 頁

--

--

Eureka 政大哲學營

✦第六屆Eureka政大哲學營✦𝘿𝘼𝙏𝙀 2024/01/30 ➜ 2024/02/02【在人文領域被忽視和邊緣化的時代下,我們該如何意識到社會無形的宰制力量,並從體制中找到自我定位?】